王秀雲讓學生走進社區,自組陣頭參加「迎尪公」。 圖/王秀雲提供 分享 facebook 政府近年致力打造推動「校園社區化」,讓學校兼顧社區學習、樂活、空間分享等多元功能。早在1990年代,現已退休的新北市柑園國中校長王秀雲,便以「社區學校」的理念經營柑園,並推倒學校圍牆,讓學校和社區融而為一。1956年出生的王秀雲,33歲便成為全台灣最年輕的國中女校長。她將自己30多年來的校長生涯,寫成新書「改變,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未來」。1994年,王秀雲回到家鄉的柑園國中任校長。當時的柑園國中是當地人口中的流氓學校。她運用企管的SWOT分析(強弱危機綜合分析法),從學校規模、硬體設備、教師資源、人事行政到學生和家長,針對地理環境、社區、地方等三項做評估。綜合分析後認為,柑園國中轉型的關鍵是「共同體」概念的經營模式,必須和社區做緊密結合。王秀雲決定把柑園國中打造成一個「社區學校」。她說,國中、國小都是學區制,最適合發展「社區學校」。學校必須有經營社區的理念,也為社區提供多種功能。如何打造社區學校?王秀雲讓學生「模擬如何當一個社區公民」。班級就是社區,班會就是里民大會,所有的事務都可在班會中討論、議決。柑園國中每月前三週召開班會,第四週召開模擬市政會議的全校大會。由學生自選主席主持會議討論社區議題,導師則在旁提供協助、隨時提醒「秩序」和「尊重」的重要。每年二、三月,是「柑園自治市」候選人狂飆的季節。小小候選人在校園裡發表政見,如「我希望把創校紀念碑附近開闢成民主廣場」;當選的小領袖還會組內閣,在「市政會議」中舉辦「施政報告」。市政會議中,學生討論「校園空間可不可能延伸到社區」、「推倒圍牆走入社區」等社區議題。決定推倒圍牆後,學生們還要到社區辦公聽會,爭取民眾的支持。他們發了2千多封信,邀請社區民眾參加公聽會,民眾被熱情的孩子說服,同意推倒圍牆。王秀雲說,學生取得社區同意決定推倒圍牆後,學校便安排美術老師為學生上空間綠化、美化等課程。最後學生又開會決定將原來的圍牆基地改為「花榭大道」,種上紫藤花。當時不少民眾擔心推倒學校圍牆,「壞人跑進去、學生跑出來。」但王秀雲自豪,20多年過去,這些事都沒有發生。「當社區和學校融為一體,整個社區就是學校最好的安全網。」這一年因為電視劇、減香爭議,民眾開始注意台灣豐富的宮廟文化。早在1998年,王秀雲便讓柑園國中學生自組陣頭,「一班一陣頭」參加柑園的傳統民俗祭典「迎尪公」。相傳唐朝張巡、許遠兩位名臣因為在安史之亂中死守睢陽城,被朝廷追封為保儀大夫與保儀尊王,也就是「尪公」。明鄭時期,尪公的信仰隨著漢人的遷徙而傳入台灣,在墾殖過程中,尪公多次顯靈驅災,人們為了感謝尪公的保佑而奉祀它,發展出「迎尪公」。為了讓學生參與「迎尪公」、與社區產生互動,柑園國中足足準備了一年。王秀雲負責和社區人士溝通,表達師生想和社區一起「迎尪公」的意願。社會科老師們用每週五的教學研究會時間召開尪公文化祭籌備會議。並利用週會、朝會時間,請來社區耆老向師生介紹尪公與祭典由來。在老師帶領下,「一班一陣頭」做出屬於自己班級的陣頭。原本,學生對社區「迎尪公」的印象,都是電子花車上站著穿著惹火的女郎。為此,王秀雲和社區居民溝通近五個月,爭取到社區同意不使用電子花車。王秀雲回憶,那一年的「迎尪公」,學校和社區組成的隊伍綿延一公里,許多阿公、阿嬤也站在人群中,爭睹孫子孫女從傳統文化中延伸的創意。王秀雲說,當年參加「迎尪公」的學生,到現在都還很懷念當年。觀察這些參與「社區營造」的學生,王秀雲說,他們比同齡孩子更具民主精神。彼此之間透過參加各種社區活動培養合作感情,不是「考試的競爭關係」,許多柑園同學20年後還保持好情誼。「校長不只是教育工作者,還是社會工作者。」退休後,王秀雲在柑園創設了一所小學堂,免費協助孩童的課業與生活。樓上是自己的住家,樓下則是學生教室。
4EE4E7DA53B99E00
arrow
arrow

    ruthdydda3i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